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城市建設關系到民生福祉,關系到人民生活品質,關系到社會建設水平。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除了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也要注重城市人文尺度的提升,這一點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態,思考人的本質,是人文科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有力改善,人們可以享用到更豐富的商品、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以及更快捷的通信方式等,但同時也面臨很多問題和需求,其中一項就是對人文關懷的渴望。因此,當代社會的“人文價值”就逐漸凸顯出來,特別是在當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對于城市人文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生存的外部環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我國城市的發展建設。那么,何謂城市?城市的本質是什么?城市應該如何規劃?人文尺度又應該如何把握?對于這些問題,很難用簡單的文字進行確切的描述。但毋庸置疑的是,人類文明成果與歷史文化積淀,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城市的發展面貌呈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一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發展史的縮影。因此,研究城市問題,本質上其實是研究人類自身的存在問題和社會發展問題。事實上,城市研究是一門既復雜又綜合的學科,其中涵蓋了哲學、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以及美學等諸多學科內容,也正是因為它的跨學科特點,在城市建設領域存在很多爭鳴與交鋒,但始終離不開一條主線:城市的人文尺度。
城市的發展狀況,也是人類文明的呈現方式。在追尋城市的起源以及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城市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淵源頗深,可以追溯到古人類最初的聚居生活。而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后,隨著城市面貌的變化,人類的命運也隨之險象環生。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造成了空前規模的災難和創傷,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性扭曲等。城市凝聚了人類文明的力量與文化,保存了社會的遺產。城市的建筑和形態規劃、大街與庭院、交通線路與道路設置等都表達了人類的思想觀念,是人類文明的外在呈現方式,也是人類內心愿望與訴求的表達。因此,城市建設的基本問題是:城市是否在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人文需求。換言之,當今社會,我們面臨的一個課題就是:怎樣才能找到科技發展與人類和諧共處的經久之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在城市規劃中融入深切的人文關懷,并從歷史長遠的角度考慮,以期引導我國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保證城市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要重視人文關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城市的核心圖景應該是人,而不是建筑物。無論處于任何歷史階段,城市建設都應該圍繞城市中人的實際需求來進行。城市的空間和場所設計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所有的設計都是指向人們所向往的更美好的生活,因而我們不僅要關注城市的物質建設,更要注重城市中的人文關懷。事實上,在塑造城市文明的貢獻上,人的作用從來都是居于主導地位,因為城市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這件藝術品的靈魂與核心則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正是這些無數平凡的人們創造了城市文化,創造了城市文明。
要重視生態平衡。中國式現代化是體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生態問題一直是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世界難題,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態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年來,我國致力于生態城鎮建設,積極引導和發展生態經濟,而生態城鎮的基本任務是實現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當下社會,如何將過去受西方影響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向生態文明轉型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焦點問題,必須重視城市生態平衡,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這也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必要因素。
要重視系統元素。城市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系統,其中包含各種復雜多變的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歷史長河中,人們總是過分關注機械工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卻忽略很多其他重要的城市元素,而這些元素也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因為城市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包含許多專門化的“器官”。因此,科學的城市規劃應該尊重城市中的各種元素,重視城市的內部與外部系統。城市發展應該是協調多方利益的妥協與辯護過程,而辯護的對象包括人、自然、文化、建筑等諸多因素,而最終的落腳點是回到人文關懷。因此,在城市規劃中,需要把這些系統元素充分考慮在內,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要重視區域協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笔杏蛏鐣卫硎浅鞘信c農村社會治理的融合體,協調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是城市活力的長久保證。近年來,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協調城鄉關系的重要舉措,在看到城鄉差距縮小、農民生活改善的同時,也要關注到鄉村城鎮建設中出現的千城一面、文化消失、土地流失等問題。在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土地和土地上空間格局的適應性”問題,這其中包括農村的河流、山林等地方特色景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需要城市規劃者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統籌城鄉區域的關系,關注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的真實感受,因為所有協調的最終意義在于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