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在于行動,在于應用。我們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關鍵要體現在行動上。宿遷學院黨委深刻認識到要深化認識、完善思路、推動發展,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在“以學促干”的過程中,宿遷學院需要校準把穩一個方向、激發強化四驅動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致力回答三份宿院歷史答卷。
校準把穩一個方向。方向涉及根本、關系全局、決定長遠。對宿遷學院而言,這個方向就是校準把穩辦學政治方向,旗幟鮮明地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與擔當,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確保學校始終沿著正確的辦學方向前進。在政治方向的統領下,學校還要進一步完善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培養專業基礎實、“雙創”本領高、“三考”成績好、“四有”特質顯、“五育”發展全的具有鮮明宿遷學院符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進一步優化充實事業發展目標,結合“十四五”中期評估,修訂“十四五”發展規劃,豐富“兩聚一創”內容,推動宿遷學院不斷向著更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激發強化四驅動能。一輛車要跑得快、駛得遠,關鍵在于燃料要充足、動力要強勁。從目前宿遷學院現狀看,關鍵在于“發揮四個優勢、強化四輪驅動”:一是發揮“宿遷唯一”優勢,強化“平臺驅動”。宿遷學院要堅定不移“扎根宿遷、辦宿遷大學”的發展戰略,以宿遷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支持宿遷學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引領,以服務宿遷“三聯三融”“十大星火計劃”為抓手,不斷提升學科專業契合度、人才供給精準度和成果產出貢獻度,始終與宿遷發展同向同行、同步成長。二是發揮“四建機制”優勢,強化“外力驅動”。建校二十周年之際,新一輪廳市共建、校地合建、蘇大援建、八校聯建“四建”機制應時而生。學校要搶抓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努力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引育、專業建設、碩士點培育等方面靠大靠外、互惠共贏,讓新一輪“四建”機制為宿遷學院持續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能。三是發揮“八方英才”優勢,強化“要素驅動”。人才是辦學治校的第一資源,也是第一要素。通過三年來堅定不移“引”、不遺余力“培”、持之以恒“建”,目前學校引進各類人才440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79人,專任教師博士率由轉制前的6.02%提高至32.7%。如此大規模的四面八方人才集聚是宿遷學院當前和未來發展的強勁動能,也是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我們要在“招得來”基礎上,在“留得住”“用得好”上下功夫,為各類人才各展所長“建平臺、搭梯子、給位子”,充分釋放人才集聚紅利,推動人才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四是發揮“三創精神”優勢,強化“內生驅動”。事業成敗,關鍵在人,人貴在精神。宿遷學院20年的行為養成、20年的總結提煉,形成了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拼搏創優“三創精神”,這一精神是推動宿遷學院彎道超車、后發快進的內生動力。今后,學校要持續弘揚“三創精神”,在全校上下營造團結和諧、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致力回答三份宿院歷史答卷。在主題教育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轉化干中學、學中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宿遷學院如何擔起責、履好職。要回答好在建設教育強國新征程中,如何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歷史答卷?;厥姿捱w學院轉制前18年的發展史,我們實現了“學校建了起來、牌子扛了回來、身份轉了過來”三次歷史性跨越。如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開啟的大潮中,我們必須要握緊轉制改革“接力棒”,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不斷推動宿遷學院事業發展快起來、好起來、強起來,跟上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節拍和強勁步伐。要回答好在江蘇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補齊短板、不拖后腿的歷史答卷。作為省屬公辦高校的一員,對標江蘇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客觀地講,宿遷學院在省屬高校中整體還處于后位,不少指標還墊底,是江蘇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最大短板、最弱環節。面對這么大的差距和壓力,我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自覺在全省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中謀劃推進工作,力爭通過一個又一個“由0到1”的突破,來推動宿遷學院后發快進、跨越趕超,做到補齊短板、不拖后腿。要回答好在“強富美高”新宿遷現代化建設中,如何同向同行、多作貢獻的歷史答卷。面對宿遷“強富美高”的發展藍圖和催人奮進的發展態勢,宿遷學院作為宿遷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如何能更好地策應“宿遷從‘不拖全省后腿’到‘為全省多作貢獻’的戰略轉變”,做到同向同行?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宿遷“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做到同頻共振?如何能更好地服務“強富美高”新宿遷現代化建設,做到擔當作為、多作貢獻?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謀劃、去推進、去落實。
(作者為宿遷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