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型大學建設理念自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逐漸成為國內地方高水平大學貼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尋求辦學模式差異化與特色化,實現應用研究型高校轉型發展的一種戰略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地方創業型大學建設在履行高等教育職能使命上,尤為注重創造型人才培養和學術成果轉化,故其在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工作中有著先天的動力。但總體上,地方創業型大學科產教融合工作仍存在融合主體合作意愿持續性不強,融合模式層次較淺,融合資源利益效率不高等問題,未能形成科產教融合可持續機制。地方創業型大學科產教融合工作應遵循高校辦學定位,協同政府、企業、行業等主體,統籌人才、知識、資金等各類要素,做到“四力”,構建四項機制。
一要激發動力,建立需求適切機制。高校、企業、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在科產教融合共同體內基于需求建立要素間的聯系,只有滿足共有需求,找準需求互補點,才能激發各方共贏的內生動力。因此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抓準切入點。隨著技術不斷迭代革新及產業升級新要求,新興產業對于專業基礎扎實、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需求最為迫切。地方創業型大學應緊貼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以專業集群對接區域產業集群,把創造性人才培養作為滿足各方需求的切入點。二是抓準合作方。地方創業型大學應突出自身雙創能力培養和學術成果轉化特色和優勢,建立面向市場辦學的頂層設計規劃,同時積極整合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主體,匹配行業內有承接能力和需求的企業、科研院所,突破人才實習實訓、科研項目合作等淺層次融合方式,建立不同層級的合作關系,做到需求的適切性。
二要借好外力,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飘a教融合各方主體擁有政策、技術、人才、平臺、信息、資金等資源,如何借好各方的“外力”,實現各方資源的互配與利用效率最大化是關鍵。資源共建是資源共享的前提,要建立各方價值共同體,就必然要建立各方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地方政府應加強宏觀管理與制度,結合本地產業及高校實際,提供公共服務與可操作性制度政策,發揮自身引導價值。地方創業型大學要積極整合平臺、師資等資源,優化經費等資源分配結構,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做大做強資源增量,發揮育人價值和技術供給價值。行業協會要及時共享產業及人才需求信息,搭建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不同主體聯系交流渠道,提升行業協會社會效益,發揮信息鏈價值。企業要發揮自身社會價值,積極整合項目、場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協同高校技術、平臺、人才等資源要素,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提高雙方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要匯聚合力,建立溝通議事機制。不同主體在價值觀念、合作方式、權利歸屬等方面的差異,會形成多樣利益訴求。同時,不同主體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存在如領導人更換、企業經營狀態不佳等不確定因素,科產教共同體面臨多種不穩定狀態,故建立有效的溝通議事機制是地方創業型大學科產教融合工作的必要保障。要創建科產教融合模式平臺,以產業學院、大學科技園模式、雙創實訓基地模式等為載體,組建實體化機構,協同各方主體深化在人才培養方案擬定、課程開發、師資互聘與培訓、技術轉化等方面的合作內容,激發企業等主體參與科產教融合工作的積極性。要建立組織領導機構,成立理事會、專項委員會,對人才培養目標、教學組織管理、質量監督保障等重大問題定期展開研討,及時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建立溝通機制和議事機制。要完善組織框架內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明確參建主體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確保各項工作規范化運行。
四是形成推力,建立質效評價機制。地方創業型大學科產教融合涉及主體眾多、工作面廣,同樣須建立科學有效的質量評價體系,加強過程監控、成效評價、結果反饋、質量提升,推動融合主體生態圈閉環。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產教融合質量評價機制,須重點解決三個問題:要明確評價主體??飘a教融合工作并非地方創業型大學一家“自說自話”,要以內部自我評價為主,積極納入政府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構建多元評價體系。要明確評價指標。按照不同組建模式,應當由各方主體協商確定,組建質量評價領導機構,根據建設模式定位、管理運行、資源投入、人才培養成效、學術成果轉化成效等方面,建立分門別類、層次貫通、動態立體的評價標準。如建設定位與管理運行方面,重點考察目標定位、管理運行情況;資源投入與保障方面,重點考察師資隊伍、軟硬件資源;人才培養成效方面,重點考察人才培養質量、教育教學成果、實訓平臺建設以及雙創實踐成果;學術成果轉化方面,重點考察協同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要強調評價結果運用。評價的意義在于透過評價過程和結果檢視科產教融合各方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訂立規則、加強協調、明確責任等,有效解決融合主體的各方風險。同時,通過對科產教各方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能更好評估科產教融合工作階段性成果和進度,推動融合主體沿著共贏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本文為2022年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Z2022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