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并提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論斷?!暗诙€結合”為新時代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提供了科學指引,為新時代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綱領性指導。
從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維度理解“第二個結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認識是實踐的反映,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暗诙€結合”這一新時代重大論斷,是基于社會主義發展長期實踐基礎上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經驗、深化認識而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運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鮮明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并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要求“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既不封閉僵化,也不照搬照抄,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和融通,始終將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內容。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來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由此可見,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實踐中,深刻總結經驗,持續深化認識,逐步掌握規律,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問題的認識,形成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論斷。
從差異性和契合性相結合維度理解“第二個結合”。馬克思主義是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的科學理論體系,它在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總結世界各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經驗的基礎上,深刻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具有普遍性和總體性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能夠超越時空局限,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和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其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豐厚的精神滋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誕生于不同的歷史時空,在理論譜系和功能作用上具有差異性,但是兩者在內在精神和價值主張上有著高度的契合性,這使兩者具備了結合的可行性和現實性。如在宇宙觀上,中華文化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在天下觀上,中華文化主張“天下為公”“大同世界”,馬克思主義強調“自由人聯合體”;在社會觀上,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和諧相處”,馬克思主義強調矛盾的對立統一辯證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合性,促成兩者之間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成就。
從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的維度理解“第二個結合”。一方面,推進“第二個結合”要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守中華文化根脈之正。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區分和對待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要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全面深入地研究中華傳統文化,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和智慧。另一方面,推進“第二個結合”要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新,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新。要找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在契合點,把創新性作為兩者結合的關鍵。充分利用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滋養馬克思主義,豐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同時,要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提供現代性指引,喚醒激活其內蘊的優秀因子,賦予其跨越時空的新時代內涵,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煥發生機和活力。
從繼承和發展相統一的維度定位新時代學校德育改革?!霸诶^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為科學定位新時代學校德育改革提出了指導性原則。當前的學校德育改革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其中,未來更應針對學校教育中的德育定位設計并把握好整體原則。一方面,要關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繼承性與文化內容呈現的民族性,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授。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世界歷史文化長河中進行整體性思考,在“第二個結合”的寬廣文化視野中去傳承。另一方面,要體現文化的原創性和詮釋與轉化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我國具體的實際問題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并以此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校德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形成中國學校德育改革的特色和優勢。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江蘇現代財稅治理研究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效能評價與提升路徑研究”〈項目號:22VSZ144〉、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基于虛擬教研室的‘全程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號:2021JSJG64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