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江蘇必須堅定擔當、篤定前行,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為江蘇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經驗賦能增勢。
地理優勢孕育文化優勢
長江橫貫江蘇東西,鑄造了江蘇一江兩岸的地理格局,為長江文化賦能江蘇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經驗創造了先決條件。從地理環境看,全長432.5公里的長江江蘇段是長江主航道中通航條件最好的航區,被譽為長江黃金水道的“鉆石區段”。從物質生產看,改革開放以來,沿江八市經濟發展水平持續領跑長江全線。從戰略定位看,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江蘇“通江達海、擁湖枕河”的區位環境,為江蘇擘畫了“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賦予了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明確了江蘇“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這些都是江蘇做好各項工作的“指南針”“路線圖”。
獨特資源匯聚地域色彩
長江是江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這讓長江文化賦能江蘇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經驗具備了獨特優勢。從文明軌跡看,以溧陽中華曙猿遺跡、南京人化石地點等為代表的考古遺跡,見證了人類文明在江蘇起源,展示著從史前文化開始的人類文明演進以及人類活動從沿江到沿海的發展歷程。從文化形態看,長江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下游的吳越文化等三大地域文化。在此后的歷史進程中,長江江蘇段發展出了和而不同的金陵文化、江南文化、淮揚文化等,極大地增添了中華文明的魅力色彩。從文教資源看,長江江蘇段存留著江南貢院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遍布著雨花臺烈士陵園等革命文化資源,聚集了南京長江大橋等銳意進取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提供了資源支持。
齊抓共管弘揚時代價值
江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明的重要承載地。要著力抓好物質文明建設,以最具江蘇特色、具有國家代表性、能夠彰顯文化自信的重大項目為牽引,深度對接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等國家戰略,高質量推進長江江蘇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同時,要充分發揮江蘇江河湖海共濟的資源優勢和長江航道“鉆石區段”作用,推進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建設,切實將長江文化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要著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系統梳理各類文化遺產資源,加快打造長江文化多樣承載空間和文化自信地標。要著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長江江蘇段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努力建成長江流域“最美岸線”。加大長江水文化研究力度,創新構建水文化傳承保護、傳播教育體系,為“水韻江蘇”品牌建設注入磅礴動能。
(作者分別為長江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揚州大學人文社科處副處長;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本文為2023年度江蘇省重點智庫研究課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弘揚研究”〈35〉、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社科聯發展專項課題“高校社科聯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23GSA-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