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家國擔當、治世修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新時代高校應把人才培養與優秀文化傳承創新有機融合,助力涵育新時代“三氣”青年,著力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志氣”,厚植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之根
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有志青年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和價值觀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就以心懷國事天下事的鴻鵠之志為道德要求,《荀子·王霸》記載“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墩撜Z·泰伯》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睹献印じ孀由稀~我所欲也》有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睙o不體現儒家思想中家國本位、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從《禮記·禮運》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代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家國情懷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情感,也成為中國人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學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涵養新時代青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高校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涵育新時代青年愛國奉獻的“志氣”。一方面,要加強經典典籍研究,深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將中華文化原典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奮斗精神、自信自強等精神內涵的典故、人物等轉化為生動的教育素材,成為課程教材、專業課堂、社會實踐的高質量文化供給。另一方面,要緊跟時代潮流,深入研究青年成長新特點新規律,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闡釋。要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在教育過程中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也要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
踐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骨氣”,鑄牢新時代青年砥礪奮斗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尚書·周書》中的“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勉勵青年一代腳踏實地耕耘,堅持不懈奮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艱苦奮斗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傳統美德?!吨芤住非韵筠o“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昭示了君子之道,應發憤圖強,日益精進。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強調了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經受苦難和磨煉,在艱苦的環境中奮斗?!洞髮W》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既強調了奮斗的目標,也揭示了奮斗的途徑。韓愈《進學解》開篇“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也強調了勤奮拼搏是學業專精、事業興旺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蘊含于知行合一這一恒久的文化命題和價值追求中。踐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涵養新時代青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錚錚骨氣。
高校要堅持以知導行、以行證知,構建知行合一的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平臺,涵育新時代青年砥礪奮進的“骨氣”。一方面要改變灌輸式教育方法,讓青年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真正走進優秀傳統文化,主動擔起傳播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要引導青年學生帶著問題去研學,近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感知傳統文化藝術家的工匠精神,以踐促學、以踐促識、以踐促行。另一方面要引導青年學生開拓創新意識,發揚創新精神,在網絡媒體上以青年視角闡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呈現的生產者。要引導青年學生走上國際舞臺,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大同”思想的代言人。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底氣”,疏浚新時代青年自信自強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漢代劉安的《淮南子·原道訓》中“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說明了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文化根脈的堅持。西晉陸機的《文賦》有云“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擁有激發時代靈感的強大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自信,既來源于五千年的文明底蘊,也來源于上下求索的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堅守發展方向之“正”和創造“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新”,成為滋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涵養新時代青年立足當下、引領未來、造福人類的深厚底氣。
高校要堅持潤物無聲、以文化人,建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潤育載體,涵育新時代青年自信自強的“底氣”。一方面要打通第一和第二課堂,貫通優秀傳統文化“課內+課外”的全鏈路環節。強化第一課堂的育人功能,建設一批高質量“必修+選修”課程,引入以“國學名家”“非遺傳人”等為代表的校外名師充實高校師資隊伍。發揮第二課堂的隱性教育,組織“戲曲進校園”等優秀傳統文化演出、講座等活動,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供給。另一方面要連接現實和網絡空間,打造“線下+線上”育人的立體場域。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通過書法、國畫等提升校園平面空間的文化設計感,通過校訓校歌、樓宇道路命名等方式加強校園軟文化設計,以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校園環境育人。適應文化傳播新趨勢,深度介入青年常用的短視頻平臺、B站等數字媒體空間,打造多媒體融合的宣傳矩陣。依托3D、AI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時代性、數字化的內容表達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
新時代青年不僅要學習研讀和思考體悟,吸收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氣神來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綜合素質和內生動力,更要學以致用和崇尚實踐,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展現青春擔當。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本文系202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有效融合的研究與實踐》〈2023SJSZ001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