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林康,江蘇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省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博士研究生,歷經規劃、綜合等多崗位歷練,長期擔任領導職務,持續跟蹤研究規劃編制、宏觀經濟形勢,具有戰略視野和宏觀把握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省政策引導類、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等多項課題,在《新華日報》《群眾》等報刊雜志發表多篇論文,多次獲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江蘇發展研究獎、江蘇發展改革獎等獎項。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賦予江蘇“四個新”的重大任務,為江蘇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四個新”的精髓要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把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江蘇是全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要勇擔國家科技創新格局“第一方陣”使命,加快實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以科技現代化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創新平臺及載體建設。支持國家生物藥、第三代半導體、EDA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基礎研究三年行動,試點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支持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創突破。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新一輪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體系。著力打造優良創新生態。放大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試驗田”效應,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布局開展前沿科技領域產業研究。完善重大科技任務“揭榜掛帥”組織方式,實施“賽馬制”“里程碑”考核等新模式。堅持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制定實施加強高水平創新人才引育行動方案。
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產業鏈供應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江蘇產業體系完整、市場規模大、開放程度高,是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和支撐,必須始終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強省之要,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加快培育“1650”產業體系。一群一策培育提升國家級集群,逐群逐鏈建立“六個一”工作機制,實施“筑峰強鏈”企業培育支持計劃,推動群鏈企協同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市場化推進“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組織開展省級融合集群發展試點。加快出臺實施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打造“10+X”未來產業體系,支持南京、蘇州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推進傳統產業煥新。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深入推進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完成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任務,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推動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小快輕準”工業App。加快構建服務業新體系。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331”工程和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務實推進兩業融合發展試點,創新發展“金融+制造”“設計+制造”“供應鏈物流”等模式。出臺促進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引進一批本土民營綜合型總部企業。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江蘇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深沉的紅色基因傳承、鮮明的改革創新特質,是長江、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深入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保護挖掘運用好文物、古籍、非遺和歷史文化街區。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元宇宙等技術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廣泛運用,打造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新場景。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實施“雙千計劃”等文化惠民工程。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新路徑、業態和載體,深入推進文旅消費試點示范城市及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高水平建設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深化國際人文交流互鑒。建好長江、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遴選推出“運河百景”“長江百景”。優化“兩廊兩帶兩區”布局,培育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和濱海生態旅游廊道、揚子江城市休閑和陸橋東部絲路旅游帶、沿太湖和洪澤湖生態文化旅游區。
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新征程上,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構建“蘇適養老”“蘇童成長”服務體系與關愛機制,建立健全覆蓋全體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質量人口服務體系。實施就業優先,鼓勵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完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鄉村治理協同推進機制,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提升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建設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體推進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環境”建設,全面對照世界銀行宜商環境評估體系,進一步優化制度體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更多政務管理事項“一網通辦”“省內通辦”“跨省通辦”。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打造“最佳投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