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并從碳排放雙控、碳市場健全、碳匯能力提升等方面作了系列部署。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和人才集中表達、專章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一體推進“雙碳目標”教育、科技和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在國家和區域碳達峰、碳中和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擔當作為。
做強雙創教育質量為基,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并進,賦能“雙碳目標”新賽道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高校面向“雙碳目標”建設全局中的地位,主動遵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規律,構建面向“雙碳目標”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
一是扎實推進科教融匯的低碳專業課程建設。建立契合“雙碳目標”社會需求、適應低碳產業與時代發展的新工科專業集群,推動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方案升級,加快培養“雙碳”領域緊缺人才,探索資源與環境、能源與動力等各專業領域的“綠色+”“低碳+”等專業及課程群建設。加強“雙碳戰略”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與供給,有組織開展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完善教材和課程評價體系,以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與虛擬教研室培育等為抓手,開展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專項研究,推進高質量教育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
二是協同推進產教融合的低碳育人平臺建設。構建本研貫通的低碳產業鏈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發揮江蘇已有產教融合品牌專業與卓越工程師2.0計劃品牌專業等的建設優勢,進一步整合省部級企業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及成果轉化基地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實現多元化的低碳產業校企協同育人實踐載體及機制建設。同時完善“碳中和”領域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深入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建立“碳中和”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的常態化機制,實現產教融合育人質量的非線性躍遷。
三是統籌推進項目驅動的低碳雙創體系建設。一方面,通過不斷完善學校政府行業協同聯動機制,優化迭代人才培養模式,健全低碳專業招生培養與就業的聯動,建立“碳中和”領域創新創業創優的高效互動。另一方面,要科學利用師生成長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創新人才培養路徑,通過省部級產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等的示范性建設與改造,打造高水平“雙碳+雙創”課程和導師隊伍群體,構建以創新創業競賽和項目為驅動強化的學生“雙碳目標”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實現高展示度“雙碳目標”雙創成果的可持續積累。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為本,需求牽引和自由探索并重,迸發“雙碳目標”新動能
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強化戰略需求牽引、使命貢獻激勵等機制,加快建設有組織、建制化的“碳中和”創新技術科研體系。
一是有力推進“雙碳”攻關科研組織改革。堅持“四個面向”,培育“雙碳”戰略科技力量。聚焦“低碳—零碳—負碳”關鍵領域的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技術等部署科研攻關行動,加強“碳中和”領域項目的頂層設計和專題合作,推進實施“揭榜掛帥”等引導學術團隊從“被動接單”“自由生長”,向主動謀劃、定向培育轉變。圍繞“碳中和”領域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有組織承擔重大任務,統籌布局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并依托平臺組建團隊,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開放創新的有效貫通,促進“雙碳”領域創新鏈、產業鏈與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二是有效推進“雙碳”導向評價激勵改革。高校應強化使命驅動和目標驅動,在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中,鼓勵并引導科研人員參與面向“碳中和”領域的重大任務攻關,圍繞我國“雙碳”工業制造科技自立自強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建立承擔“雙碳”重大任務的人才評價專項指標,形成針對性更強的評價參考體系,考查支撐解決低碳產業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實際貢獻和創新價值,建立基于“雙碳”導向的貢獻激勵機制,激勵學術團隊聚力孵化重大原創成果,將項目榜單變為成果清單,為學術團隊個性化發展賦能。
三是有序推進“雙碳”服務資源配置改革。高??山⒚嫦颉半p碳目標”有組織科研的資源配置一體化機制,克服傳統科研體系中單兵作戰、資源分散的弊端,改變同質化競爭與碎片化擴張現象。通過高質量科研項目帶動區域低碳經濟的服務拓展與質量提升,加強“雙碳”戰略優勢領域高價值專利培育,探索科技成果彈性賦權模式,專業化建設面向碳資源市場的技術轉移機構,完善相關市場化運行機制和標準化管理規范制度,并加快專業化隊伍建設。
完善發展人才機制為要,自主培養和多元引進并舉,打造“雙碳目標”新優勢
面對“雙碳”背景下的全球人才競爭形勢和日趨緊迫的人才自主培養任務,高校既要強化引聚人才磁場,把握人才回流機遇,也要堅持走好人才的自主培養之路。
一是精準引育“雙碳”戰略高層次人才隊伍。高校應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戰略地位,加大筑峰拓原力度,優化“碳中和”背景卓越人才與團隊的遴選機制,圍繞低碳產業優勢學科建設持續優化布局人才結構,強化政策配套,完善服務體系,優化“雙碳”戰略關鍵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通過高層次人才舉薦制及“科學家工作室”建設等,打造人盡其才的最優人才生態,持續培育“雙碳”戰略科學家與高精尖缺領軍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務實戰中培育造就高水平、多元化的一流“碳中和”創新團隊。
二是大力支持“雙碳”領域中青年人才發展。一方面,加大“雙碳”背景下多學科人才引育力度,把握好海外人才回流機遇,營造有利于高層次人才開展“雙碳目標”研究產出成果并實現轉化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針對“碳中和”關鍵領域,創新構建人才工作的考核激勵政策,堅持激勵與減負并重,“破五唯”和“立新標”并舉,通過挑大梁、增機會和保時間等具體舉措,改革以量化取向為主導的評價制度,構建針對“雙碳目標”代表性成果的增值性評價體系及案例評價體系。
三是務實培養“雙碳”背景下急需緊缺人才。高校應圍繞不同學科專業對“雙碳”戰略及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持續布局急需緊缺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靈活調整教育教學環節,謀劃落實具有學科特色的“雙碳目標”“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實踐項目,樹立各專業學生的“雙碳+大工程觀”,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拓展課程育人與科研育人、思政育人等協同聯動機制建設,不斷向我國低碳制造業注入人才活力。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面向‘雙碳’目標知識生產的理工科研究生‘科產創教’融合育人共同體建構與模式實踐”〈JGKT22_C02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