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我們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理應主動回應“教育強國”的需求,構建高質量的教育治理體系,推動高校由管理走向治理。目前高校多采用目標管理模式實施內部管理,為防止出現目標偏離的現象,更好地契合現階段高校內部管理的價值預期,通過推動目標管理制度轉型升級,充分融入高校治理體系,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目標科學規范、體系規范完備的高校治理制度,推進高校內部治理現代化。
厘清教育治理與管理的關系
治理與管理在話語背景、功能指向、涵蓋范圍等方面都存在重疊或者互補之處,滲透著概念演進的傳承性與互動性。教育治理是對于過去一直進行的教育管理的延伸與改革。無論是教育治理還是教育管理,都是由特定的客觀歷史條件所決定,他們先后相繼且各具特定時代的合理性。教育治理只是教育管理的相對高級形態,并非是對后者的全盤否定或取代。
現階段高校目標管理的實際困境主要體現在,目標管理主體單一化,多元治理的局面沒有出現。高校相關職能部門發展目標的確定往往也是對學校整體目標的分解,考核指標體系存在部分內容與權重失衡的情況。從微觀上看,一所高校所涉及的專業門類不可能完全一致,其二級學院發展質態也不盡相同。目標管理的指標設計應兼容多學科、多專業的特點。此外,有些因為周期過長導致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失衡,致使考核結果不能被充分科學合理地有效使用,造成“考核目標”“考核過程”“考核結果”“結果運用”之間斷聯,未能形成閉環結構。
發揮多主體優勢,構筑治理合力
高校治理是高校相關利益主體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與學校章程,通過合意民主、合謀共治、協商對話、相互協調來實現學校共同目標的活動過程。治理視域下的目標管理,多主體的參與是核心特征。設定目標、開展評價是主體意志的集中體現。針對主體單一的問題,高校應選擇與學校事業發展利益相關群體組織或個人作為參與主體,為多元主體提供更大的權利和自主空間,讓教師、學生、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學校治理中來。多元化的治理主體能從不同維度更全面地獲取信息,并應用多種觀點分析和評價客體的各項工作,一方面降低了單一評價客體受主觀影響大的風險,另一方面也使得目標管理更加公開公正。
倡導多元共治的學校治理并不意味著脫離高校主體搞市場化的評價。因為在利益訴求多元化的情況下,市場、社會及公民個體往往處于離散狀態,需要高校在政府支持下從中發揮信息溝通、利益平衡、矛盾協調等重要作用。高校要凸顯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認真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協同多元主體,開展共同治理,激發事業發展新動能。
目標管理是一個不間斷的反復的動態的循環過程,應隨著工作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而隨著變量的“不確定性”,主體應通過信息反饋機制關注整個管理過程。應積極運用新技術手段,對各級目標實施中出現的偏差、達標情況以及目標體系中各層次分目標的實施均衡情況,進行查看、分析、指導、協調和督導,進一步強化治理主體間的相互融通,在多元主體賦權、科學目標設置的前提下,優化治理路徑。
注重過程治理,推動目標落實
設立“靶向指標”,設計科學、合理的目標管理體系是目標管理的重要一環。在教育治理的視域中,“靶向”指標以核心指標為“靶”,是指標體系中的核心要素?!鞍邢颉敝笜四軌蚍隙喾嚼?,融合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學生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不再以統論的價值評價,而是多層次多維度地評價。在指標設計時應進行科學的論斷,廣泛征求校領導、職能部門、相關院系、學校學術委員會、教代會、工代會意見,積極聽取社會其他利益群體發展訴求,助推所在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破解產業行業發展難題。
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大數據應用,推進實時目標跟進。以云計算、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大數據處理中心,可以實現數據從條塊分割、孤島林立向條塊融合、綜合分析轉變,推動治理方式從“多頭管理、分散弱小”向“統一指揮、多方共治”轉變,從而助推高校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處置轉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治理智能化,全面提升高校治理的效能。
激勵是實現目標的核心手段,是實現高水平治理的催化劑,有效激勵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個人目標的實現程度和對整體目標實現貢獻程度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目標激勵機制,激發效能,使個人目標與集體價值有機結合,引導部門、二級學院和個人突出重點,為實現目標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獎懲兌現作為目標管理的閉環,是落實管理目標考核關鍵點。具體工作中,要遵循“考核要嚴,獎懲兌現要實”原則,以維護目標管理的嚴肅性,保護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如果激勵機制不健全,獎勵未緊緊與管理客體取得的成果掛鉤,懲罰未和其造成損失多少緊密相連,難以保證公正性,也會增加主體間的矛盾,削弱目標管理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系統觀視角下高校黨建‘微’平臺的構建和影響力研究”〈2018SJSZ34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