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高質量發展碩果累累,以高技術產業、知識服務業、創新人才和創新文化為核心的創新資源成為推動現代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創新資源的分配與布局明顯形成了產業協同集聚現象。具有前瞻性的產業協同集聚布局,是推動城市創新資源集約、規模經濟發展、產業鏈關聯以及知識共享等的必然選擇。
南京市一直把創新作為城市底色,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南京市研究制定了《南京市加快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及《關于深入推進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斗桨浮放c《意見》以產業協同集聚視角前瞻性地部署南京市創新載體建設,通過對新型研發機構與創新載體建設規劃等手段,在保證行業生態穩定性的同時形成產業協同集聚效應,打造南京“引領性”創新特色。同時,《方案》與《意見》聚焦重大科創平臺與科技成果的轉化、領軍企業的培育以及結構性人才的吸納,為南京市優化產業格局和空間分布、加強政策引領、減少社會成本、增強創新互動、加快知識溢出等打下堅實基礎。
根據產業協同集聚理論,產業協同集聚通過創新互動、社會成本降低以及知識溢出效應提升創新效率。首先,區域創新系統的高校子系統和研究機構子系統往往需要與企業子系統進行協同創新。企業需要通過不斷創新來保持市場競爭力,由于對其成本與風險的考慮,企業往往通過外部渠道獲得多元知識技術。高校與科研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源頭集聚區,通過與企業進行有效連接,在創新成果商業化同時獲得橫向科研資源,驅動進一步研發創新,產生創新互動效應。其次,政府以政策調節與引導基金為抓手,穩定企業與資方的策略選擇,引導三方協同發展,減少市場投機等不規范行為,降低社會成本。最后,由于知識技術的外部溢出性在空間存在邊際效應,創新載體的建設可以構成創新主體空間上的集聚,推動創新的知識溢出效應。因此,為進一步深化引領性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南京市結合自身特點對創新主體、科創基金以及創新載體進行了前瞻性的規劃以及重構。在創新主體方面,南京市對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進行了優化升級:由政府搭建平臺,高??蒲腥藛T控股,核心龍頭骨干企業參與轉化成果,形成三方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現已有400多家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這種新機制通過市場的功能充分發揮南京的高校以及研究力量,釋放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這對產學研融合、塑造未來產業新的增長極打下良好基礎。
在科創基金方面,南京市通過兩只引導基金擴大創新主體資本來源,并以參股的形式在供給端間接干預市場,引導企業創新。在這種模式下,創新企業不僅能快速融資發展,減少對政府財政方面的依賴。作為風險投資的融資主體也獲得了政府補貼,并在此過程中享受到了“讓權、讓利、獎勵”等各種優惠政策,極大提升了融資主體的社會聲譽與收益。南京市政府強化了引導基金的讓利機制,保障創業投資生態系統主體價值的最大化,促進了參與科創基金三方結構上的穩定。
在創新載體建設方面,南京把城市核心區由于工廠、高校等搬遷后留下的產業空白地區部署為以創新港、海智灣和高新園區為代表的小型硅巷科創載體。由于這些載體的產業集聚,配套設施齊全,有效地促進了創新資源的回流回補,加強了創新人員的聚集。創新港通過開放共享大型的儀器設備,集聚高校資源和產業資源,建立大型的創新平臺,形成吸引高端人才的戰略高地。創新港的部署打破了傳統的高校圍墻,使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深度融合,形成創新生態的閉環;海智灣通過打造類海外的環境,滿足海外人才的創新需求以及生活習慣,吸引海外人才和留學歸國人員,建造與國際交流的創新平臺,增強創新的開放性;高新園區通過南京市統籌部署區分產業方向,在各園區內集聚整合產業資源,減少同質競爭,實現錯位發展。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市處于建設高質量引領性創新型城市的探索階段,創新規劃與部署必須補強以下短板:一是產業結構趨同。2021年,長三角一市三省先后公布了各自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通過對比四地文化產業的規劃部署發現,集群之間的主導產業主要集中在數字出版、數字視聽與數字娛樂方面,有較大的趨同性。這種毗鄰地區間的高度同質化的產業結構無疑會增加競爭成本,降低知識技術的流動性,抑制創新效率的有效提高。二是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存量較少。在2022年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南京市必須在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產業協同集聚方面形成新的優勢。三是文化聚集度有待提高。南京市的文化產業聚集缺乏專業性優勢,并且產業相對離散,區域內聚集效應并不高。這影響了南京市的文化產業產生創新互動以及知識溢出效應,成為提升創新效率的短板。
總之,坐擁豐富高等教育資源的南京市,應堅持利用科創基金的供給側引導,利用國家重大專項的研究資源,通過與研究院協同互作,打造新型研發機構,最終使高??萍汲晒珳兽D化;并對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及配套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監測,檢查督促有關法律法規與政策的有效落實;同時應重視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孵化大量高科技企業,形成產業協同集聚效應、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京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路徑研究》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