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的“四個新”重大任務之一。2023年7月,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對高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重要部署。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取得新成效。
要以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加強理論闡釋和研究,促進黨的創新理論進課堂、進社區,入心入腦見行動。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尤其是在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人文經濟學、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大問題上形成有分量的理論成果。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
要培育提升現代文明素質。以“志愿江蘇”“誠信江蘇”等活動,持續推動公民素質的提高,打造“尚德江蘇”品牌。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作用,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融合發展。推進“書香江蘇”,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通過院士專家下基層等活動和科技場館的建設,提高全民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
要繼續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實施江蘇文脈探源工程,加強對太湖北部和淮河下游歷史文化的研究,持續推進江南水鄉古鎮、中國明清城墻等申遺工作,推進南京博物院等場館建設世界一流場館。積極推動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建成一批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傳承地方戲曲,建立傳統工藝振興重點項目庫,重視昆曲、古琴、蘇繡、茶葉等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和培育。利用江蘇豐富的紅色資源,加強資源共享和常態化聯展巡展,結合重大時間節點,開展合作研究和主題展覽,加強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要努力提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組織開展重大主題文藝創作活動,加強題材規劃和重點扶持,強化文藝評論,加大獎勵力度。努力培育數字文化新業態,打造“互聯網+中華文化”數字藝術展,提升數字文化的制作、傳播水平。積極發揮文藝場館的作用,提升群眾文化的活力和水平,策劃組織廣場音樂節,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振興傳統節日,打造地域文化標識。深入開展“江蘇文脈研究”,辦好江南文脈論壇,擦亮南京“世界文學之都”、蘇州“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揚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的品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要提升文化供給的品質水平。規劃、升級和改造一批城市客廳、鄉村兩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便民惠民“文化驛站”等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持續實施優秀文藝成果共享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和監測系統。實施文化精品“上網”工程,完善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保障機制。
要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壯大數字創意、數字出版、數字娛樂、動漫、游戲等產業,加強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爭創更多的國家級文化重點實驗室,推進文化類高端軟件產品和裝備自主研發及產業化。推進文化產業領域建鏈、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媒體融合發展,構建省市縣三級全媒體傳播體系。推動“文化+”融合發展,打造揚子江創意城市群,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推動世界級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辦好新型文化空間,促進文旅消費。壯大文化產業經營主體,培育更多百億級、十億級文化企業。
要推進對外文化交流互鑒。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共建“一帶一路”等主題,推動對外話語創新。打造“中國昆曲江蘇周”品牌,開展和平文化主題海外傳播。參與實施“文化絲路”計劃,辦好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東亞企業家太湖論壇、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全球濱海論壇等活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推動海外園區及涉外企業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拓展對外文化貿易,積極參與對外文化貿易“千帆出?!毙袆佑媱?,大力發展數字文化貿易,爭創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
要強化文化人才的強基固本。完善與科技人才相對等的文化人才政策體系,造就一批德才兼備的文化名家、文化英才和文化優青。大力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考古、文物修復等急需緊缺人才和文化科技、文化產業管理等復合型人才,建強“文化蘇軍”。推進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對高水準研究創作予以重點扶持。持續開展“名師帶徒”活動,建立紫金文化名家工作室,依托“蘇暢”人才綜合服務體系,強化文化人才服務保障。
在新起點上,我們要努力把江蘇建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發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揚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創新策源地和理解歷史中國、認識現實中國、把握未來中國的重要窗口”,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展現江蘇擔當、貢獻江蘇力量。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