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的過程中,急需釋放民營企業的創新潛能,這是江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去年,通過對我省2227家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進行摸底調研,結合部分現場走訪,并形成報告。
民企科技創新充滿活力,但也面臨很多瓶頸
江蘇作為科教大省,有著豐沃的科技創新土壤。2022年,江蘇有92家民營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位列全國第二。問卷調查顯示,近三年江蘇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占比在逐年增加,2022年的研發費用占比是2020年的2.2倍。從數據上來看,近三年江蘇民營企業獲得知識產權數呈現逐年上漲。
科技創新動力不足。一是企業引領創新能力和持續創新意愿不強。具備引領型創新能力的鏈主企業少,且企業技術儲備不足。調查問卷顯示,僅有15.48%的企業愿意在產出不變的前提下持續創新投入。二是融資體系對民企創新支持不足。民企在融資擔保、貸款利息等方面仍然處于弱勢地位。三是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緊缺。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有待加強。一是企業與創新資源之間存在信息壁壘。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里的創新資源相對模塊化,想創新的企業沒有辦法很快了解和觸達所需要的資源;另一方面,擁有創新資源的組織也很難辨別哪些企業是真創新,導致雙方很難匹配成功。二是產學研合作模式選擇不當。目前產學研合作模式多以委托研究或科研項目的方式存在,合作時間周期較長且需要雙方愿意承擔相應風險,缺乏更靈活且雙方都樂意接受的合作模式,造成很多產學研項目對接失敗。三是產業結構深層次矛盾突出。江蘇民營企業產業發展空間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重擠壓。
科技創新環境仍需持續優化。民營企業平等競爭的經營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民企在重大創新平臺、科技創新資源分配和技術路線選擇方面呈現被邊緣化傾向??萍紕撔轮С至Χ群头€定性不足。調查問卷顯示,68.56%的企業反映科技創新相關政策的創新力度不夠,與上海、浙江等地相比有所延滯;同時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政策調整頻繁等因素。蘇商抱團發展闖市場的凝聚力與兄弟省市尚有差距。
釋放民企創新潛能的路徑
推動江蘇民企在科技創新中賦能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建設,需要政府、企業、高校院所和社會各端點的共同努力。
提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信心。一是營造提升企業持續自主創新能力的氛圍。不斷強化蘇商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倡導和弘揚蘇商“務實創新、重義誠信”的優秀企業家精神,擦亮新蘇商品牌,提高企業家創新創業活力,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眾力的乘數效應,倡導建設“全民創業型社會”,加快在江蘇培育一批創業人才。二是明確金融市場定位,實現差異化服務。凝聚合力搭建民企融資對接平臺,通過種子基金、投貸聯動等為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企業提供金融公共服務,支持發展潛力好的民企開展中長期融資貸款,實行“一企一策”。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式及科技貸款產品,打通各類專利、知識產權抵押融資的瓶頸。三是促進人才企業合作雙贏。政府主導打通科技專家資源庫、企業人才需求庫,建立人才共享服務平臺,支持和開展“科技副總”專題對接活動,加強企業和人才線上線下對接。通過財政補貼、落戶優先、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或“直通車”等為企業和科技人才雙向選擇、精準匹配提供便捷服務。
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高質供給。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與企業一線需求這“兩張皮”緊密結合,讓“鎖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為生產力。一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全面推進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試點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權、作價投資等創新改革,構建規范的交易流程和權益保障機制,通過“低收費長賦權”“打包賦權”“先試用后轉讓”“多賦權促轉化”“混合賦權”等做法,加速推動江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和產業化。二是聚焦企業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全力聚焦企業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實現學科建設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高效匹配,開展“任務導向”科研攻關,促進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加強成果轉化,探索企業出題、學校解題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組織新范式。三是集聚合力助推創新主體對接合作。用好財政資金和市場項目指揮棒,讓各個創新主體主動對接合作,深化校地協同創新,攜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持續優化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環境。一是建設凝心聚力的發展平臺,打造全方位、網絡化大聯通。拓展蘇商發展空間,在政府、產業、企業三個層面上做好頂層設計,全方位搭建蘇商間聯系的橋梁和江蘇與各地之間經濟交流的紐帶。依托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以蘇商大型龍頭企業引領帶動產業鏈配套中小企業抱團發展。二是形成高水平立體式的制度供給。借鑒學習深圳實踐,完善并頒布實施《江蘇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研究制定《江蘇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支持建設江蘇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形成統一、高效、協同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組建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建設運營重點產業專利池。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三是保持政策的連貫性。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對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高的政策應注重延續性,讓企業“應享盡享”。
(吳瑤 龍海燕 作者為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副研究員;本報告系省社科聯2023年度重大應用課題“江蘇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