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要繼續推進共同富裕,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天王鎮地處寧鎮常三市交界處,是句容市南部生態腹地、重要農業板塊,也是“亞夫精神”“戴莊經驗”的發源地。近年來,全鎮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奮力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緊抓特色產業,讓產業興旺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明底色。戴莊村曾經是天王鎮最貧窮的一個村,在“時代楷?!薄叭珖撠毠钥!壁w亞夫的帶領下,從一窮二白村蝶變為高效農業示范村,成功探索出一條丘陵山區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路子,形成了在全省推廣的“戴莊經驗”。實踐證明,只有因地制宜,打牢產業基礎,農村才能生機勃勃。一方面,在“地勢”中找“優勢”。天王鎮為低山丘陵,同時背靠南京大市場,只有立足發展有機農業、生態高效農業才能真正發展“天王”。為此,圍繞做好“一棵樹”“一袋米”等“土特產”文章,全鎮以高端品質主動引領消費、創造市場,形成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全鎮種植有機稻米近5000畝,畝均效益達4000多元,創成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如今,戴莊村的生物多樣性農業在全國領先,已連續17年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土壤有機質含量翻了兩番,稻田內生息的動物種類增加至145種,村人均純收入突破4萬元。另一方面,在“顏值”中挖“產值”。堅持以農促旅,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全鎮建設了17公里福道,串聯浮山運動休閑體驗區、唐陵新四軍秘密交通站紀念館、東灣戰斗勝利廣場等資源,舉辦櫻花節、豐收節等節慶活動。2023年,共計吸引游客2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3000萬元。
立足鄉風文明,讓生態宜居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麗特色。鄉村回歸綠色,充實文化底蘊,既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也是生態文明的迫切要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方面天王鎮注重在顏值上出新。做細做實村莊實用性規劃,聚焦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長效管護等重點任務,深入開展“美家美戶”行動,以“小積分”激活人居環境治理“大能量”。取締“散亂污”企業49家,組建再生資源回收產業聯盟,關停取締無證無照廢品回收站點30余家,打造104國道、340省道沿線風光帶和夢想田園等特色景觀節點12個,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個,越來越多的鄉村成為都市人群的棲息地、放飛心靈的新家園。另一方面重視在氣質上鑄魂。天王鎮有著1400多年歷史,80%的人口來自河南、湖北,在日積月累的發展中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南鄉文化。近年來,全鎮對南鄉文化所獨有的方言、民俗、飲食等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并將其活態表達應用于可視化的景觀小品、亮化燈飾等,推出了“河蚌戲漁夫”和“犟驢子”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廣泛推廣花船、打糍粑、舞龍等傳統民俗文化。
聚焦“雙向奔赴”,讓各類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主體。近年來,天王鎮涌現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華夢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范亞君、江蘇省鄉土人才汪厚俊等一批新農人。堅持“田秀才”+“洋專家”,推動先進農業技術“入鄉隨俗”。由趙亞夫擔任科技總顧問,圍繞稻米、鮮果的育、種、管全鏈條,通過聘請技術人員到合作社任職、不定期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等方式,構建科技人員投身現代農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一批“田秀才”破土而出;定期組織選派新農人赴國外考察交流,全力提升標準化種植、土壤改良、疏花疏果等硬核技術。加強與省農林學院、鎮江農科院等高校院所聯系,成立“科技超市戴莊便利店”,有效打通農技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堅持“領軍人物+專業團隊”,讓更多鄉土人才大顯身手。發揮趙亞夫典型榜樣作用,用好“亞夫工作室”等平臺,組織華夢麗、范亞君等新農人代表開展“理論+實踐”的專業技能培訓,建立實用技術傳幫帶機制以及新農人信息庫、儲備庫,定期組織舉辦“新農村—新農人”雙向奔赴發展論壇,成立“新農人”創業共富聯盟,為有從事農業生產意愿的農民、大學生提供針對性技術指導,構建形成“亞夫團隊工作室+農業專家+鄉土人才+種養大戶”的組織體系。目前,全鎮鄉土人才隊伍已有80余人,累計開展涉農培訓和農事咨詢50余場、培訓2000余人。
強化組織引領,讓增加農民獲得感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成色。農村生產力的核心是農民與土地,要讓農民勞動增值、農村土地增效,必須解決技術服務和市場這兩個關鍵問題。堅持黨建引領,突出黨支部帶動,由村黨組織牽頭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創辦領辦合作社,各村之間成立合作聯社,推動農業發展由“戶戶合作”轉向更高層次的“村村聯合”“社社抱團”。在堅持家庭獨立經營調動“分”的積極性基礎上,著重發揮合作聯社“統”的功能,實行統一生產布局、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生產資料、統一產品包裝、統一市場銷售的“六統一”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如,戴莊稻米合作聯社黨委設立了黨群服務驛站,每年召開專題會議10余次,協調解決利益分配、運行模式、市場銷售等難點問題。通過黨組織引領,建立推動農業、農民與市場共同發展的有效鏈接。
(丁國睿 作者為省委黨校第33期鄉鎮黨委書記進修班學員、句容市天王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