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當前江蘇正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項工作勢頭較好,但一些因素還制約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五難一缺失”現象較為普遍,迫切需要采取務實舉措,以新“五通一平”——即促進人才流通、資本流通、數據流通、科技成果轉化暢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及打造重大科技裝置平臺,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新“五通一平”當前面臨多重障礙
一是高水平人才流動難。江蘇人才總量雖居于全國前列,但事業單位之間人才流動難,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更為困難。由于疫情和科技貿易摩擦增多,近年來江蘇吸引高水平國際人才數量也在下降,在2022—2023年“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排行榜中,南京、蘇州雖然擠進前十但排名較靠后。二是資本流向關鍵領域難。當前一些基金存在管理不規范、投資效率低、資金閑置等問題。據調研,政府基金大約八成以上都投向發展較為成熟的、風險較小的產業領域,而急需投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以及未來產業因為風險較大獲取投資非常困難。另外,對高水平基礎研究不夠重視。三是科技成果轉化難,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夠靈活。有的高校對科技成果利益分配可能帶來的追責等問題顧慮較多,科研人員與成果轉化人員參與利益分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面向企業的科技創新中介機構數量明顯不足,校企間協同有待加強。四是高質量數據共享難??绲貐^、跨部門、跨層級政務服務中信息難以共享、業務難以協同、基礎支撐不足等諸多障礙和壁壘不同程度存在,大量高質量數據在政府部門內部“沉睡”多年。政府、高校及科研機構之間也沒有建立規范常態化的數據共享機制。五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難。目前我省規上工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以及百億企業居全國前列,但在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機制。六是重大科學裝置平臺缺失。近年來,江蘇雖然重視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但尚未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布局省份;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熱點領域前瞻布局不夠。
大力推進新“五通一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江蘇需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以新“五通一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全國走在前、做示范。
一是加快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各類人才無障礙流動。加快事業單位制度改革,賦予科研人員及用人單位自主權,統一社保繳費比例,讓科研人員能在各類單位自由流動。探索高校引進人才制度改革,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引進全球頂尖人才,高端人才可以先到大學或研究院落戶,再到企業從事實踐工作,形成人才“創新創業在企業、科研育人在高?!毙聶C制。設立“人才科研特區”,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
二是創新轉化機制及采購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暢通。加快造就一批新型科技中介,進一步建好用好轉化中心,尤其是技術轉化平臺,包括各類高校在地方設立的技術研究院。改革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把轉化收益更多向發明者傾斜。探索“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創新模式,推動龍頭企業借助高??蒲性核鶆撔沦Y源開展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研究制定支持使用國產化替代產品的容錯和風險兜底政策,建立“三首一新”評價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從制度層面篩查并取消歧視性條款。
三是分類施策、創新政策,促進風險資本在不同領域流通。政府資金、政策性金融支持基礎科研和前瞻性技術研發,銀行信貸支持應用研究及較為成熟的產業,風投資本支持各類高風險科研及新興、未來產業。政府基金可以按照程序投資中高風險領域,程序合規可以免責。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當前特別要重視對基礎學科建設、基礎科研人員培育以及考核機制的完善。
四是做好數據共享制度設計,促進各類數據相互貫通。充分發揮新設立的數據局作用,做好數據匯集、分類、共享、流動、使用、收益等全流程的頂層設計。實行數據分類管理制度,對于一般數據可以依照程序及時公開。對于部分基礎關鍵數據,原則上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可由使用人提出申請,并簽訂協議,明確使用及保密責任,讓部分高質量數據先在內部流通,從而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當前尤其要讓數據先在政府部門之間以及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共享流動。
五是打造產業鏈利益共同體,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發展。加強園區企業互動交流,積極舉辦產業鏈對接活動,促進集群和產業鏈企業深度融合發展。深入實施筑峰強鏈企業培育支持計劃,支持現有準鏈主企業和科創板上市企業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參與國家和省科技創新決策,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牽頭承擔各級各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支持企業參與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示范應用等。加大對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采購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產業鏈金融。
六是高度重視基礎科研,建設一批重大科學裝置平臺。加快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為核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基干,紫金山、太湖、鐘山、云龍湖等省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矩陣,在關鍵材料、基礎軟件和重大裝備等領域有針對性地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中心、應用驗證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質檢中心等,加速新技術新產品密集驗證與落地轉化。協調推進原子極限微制造、材料領域等實驗設施納入國家序列培育,深化與世界一流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創新合作。深入推進“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建設,加快打造省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等基礎研究中心。
(鄭江淮 作者為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創新鏈與產業鏈耦合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機理與突破路徑研究”〈22&ZD09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