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寫文章是少數人的事?,F在,幾乎人人都寫文章,人人都可以寫文章。
那么,如何寫好文章?我有一個屢試不爽的好辦法——多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學習。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可能會由于時代不同而有自己的歷史任務、用語習慣,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質,那就是堅持問題導向,不空講哲學、不空談理論、不空喊口號,有生氣、見神采,讀了有撥云見日、豁然開朗之感。馬克思主義著作之所以經典,在于其立場的人民性,在于其理論的權威性,也在于其文風的革命性,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客觀存在的事實與準確優美的描述的統一。筆者多次精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感改進文風,要多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那里取取經,返璞歸真。
提出問題開門見山。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開篇寫道:“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蔽恼缕鞄悯r明,不繞圈子,一來就亮明立場觀點,說出了共產黨人的革命情懷。反觀一些文章,“帽子”太大,實質是回避問題、無視矛盾。這樣的文章,讀之無益,談何價值?
分析問題鞭辟入里。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堪稱典范,比如“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大道至簡。寥寥數語,把宏大的理論講得透徹而直抵人心,卻也是群眾聽得懂、傳得開的“普通話”。反觀一些文章,理缺詞窮、理貧詞澀,最終也只能從“小房間”走向“檔案室”,起不到理論應有的指導實踐作用。
解決問題直擊要害。我們黨有兩個文件值得一說,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行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一是中央八項規定。兩個文件既短又實,共識度高,都產生了廣泛、重大、持續的影響,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而不是“稻草人”??梢?,文章的力量,不在長短,而在是否抓住和解決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改文風不是小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但路雖遠,行則必至!
(作者:黃朝椿,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