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并把“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格,是共產主義事業的生命力所在,是中國共產黨鮮明的精神底色。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是新時代黨和人民教育事業薪火相傳的“接班人”。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效果迫切需要發揚斗爭精神,使青年教師能夠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增強斗爭本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斗爭起來才有底氣、才有力量?!彼枷胧切袆拥南葘?,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根本保證。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高校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愈加復雜,青年教師只有不斷加強思想淬煉,才能在斗爭中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提升斗爭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是引領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青年教師必須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并嚴格做到自覺主動學、及時跟進學、聯系實際學、篤信篤行學。二是潛心鉆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青年教師要學原文、讀原著、悟原理,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斗爭精神,從理論上明晰為何斗爭、為誰斗爭和如何斗爭等關鍵問題,自覺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三是系統研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青年教師要努力從“五史”中學習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品質,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搞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政治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鼻嗄杲處熞朴趶恼紊峡磫栴},把講政治作為最根本和第一位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煉就政治慧眼,恪守政治規矩,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敢于同一切危害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作斗爭。
一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青年教師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二是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青年教師必須把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特別是要學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在具體教學中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三是旗幟鮮明反對各種錯誤社會思潮。青年教師要強化陣地意識和斗爭精神,分清思想認識問題、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旗幟鮮明地反對、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絕不給錯誤思想提供任何傳播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斗爭精神、斗爭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睂嵺`是增強斗爭本領的重要環節。青年教師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動投身到各種斗爭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把握規律、豐富經驗、磨煉意志,把自己真正鍛造成為在復雜嚴峻形勢和斗爭任務面前敢于出擊、敢戰能勝的英勇戰士。
一是利用校內實踐提升專業技能。打鐵還需自身硬。專業技能是青年教師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的基石。青年教師要將提升專業技能當作一種責任,練就扎實過硬的本領。例如,積極參加“青年教師論壇”“爭創青年教師文明崗”“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不斷拓展學術視野,提升教學能力,用愛崗敬業詮釋青年教師的斗爭精神和責任擔當。二是注重在校外實踐中經受鍛煉考驗。青年教師要結合專業所長,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廣泛開展學習考察、掛職鍛煉、調查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磨礪鍛打中積累經驗,掌握真才實學,在實踐鍛煉中加深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理解,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善用網絡空間增強決勝能力。青年教師要立足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把網上實踐納入實踐鍛煉的范疇,實現網上網下相結合,提升以網絡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例如,通過線上咨詢輔導、網絡主題策劃、信息數據加工等具體實踐,積累網絡斗爭經驗、掌握斗爭方法,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行家里手。
(作者陳蓉蓉,單位: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23JDSZK178〉、2023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3MLC0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