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边@是我們黨從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驗中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揭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堅定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根本前提。從“五史”維度出發,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價值意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于新時代推進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黨史維度看,文化自信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路徑。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逐漸代替了其他各類社會思潮,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改造社會的理論武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中國革命事業的成功,以及中國文化問題的解決,只能由中國人自己獨立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有機結合。革命如此,建設和改革也是如此。隨著現代化事業的不斷推進,如何有效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課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命題,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得出的經驗總結,也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過程中的客觀邏輯。
從新中國史維度看,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要素。新中國成立后,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中國共產黨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改變我國“一窮二白”面貌,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逐漸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歷史地看,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有助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將“四個現代化”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從而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進入21世紀以來,能否在文化建設上取得成績、掌握話語權、獲得自信,已經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并特別強調在這一時期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從改革開放史維度看,文化自信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范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形成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等話語體系,體現了一定時期我們黨的理論認知。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從概念的本質屬性來看,“三個自信”屬于政治層面的建設內容,與現實領域中的實踐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能夠為一個時期國家事業的發展提供直接的保障作用。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想要行穩致遠,需要在更為深入的文化層次有所建設。因此,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的理論演變,不僅反映出文化建設在我國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理論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使命與擔當,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從社會主義發展史維度看,文化自信是推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內在動力。過往的社會主義運動之所以出現重大曲折,并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缺乏科學性和真理性,而是因為一些政黨和國家沒有結合本國實際去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反復證明,馬克思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實現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實現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鄭重提出“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梢哉f,重視馬克思主義與本土文化的有機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因此,當前社會主義運動需要積極將文化建設納入自身發展的視野之中,探索馬克思主義融入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成功經驗。
從中華民族發展史維度看,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標識。文化心態決定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面貌。中國自古以來有著輝煌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現代文化沖擊下走向衰落,部分國人開始反思自身“天朝上國”的文化心態,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在器物和制度層面的變革相繼失敗后,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才產生了文化自覺,認識到必須引入新的理論學說,方能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命運。由此,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也隨之邁向新的歷程。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華民族在實現政治上站起來、經濟上富起來的同時,面臨著文化上強起來的新的歷史任務。這是因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需要以一種新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舞臺。因此,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不僅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當代文化建設有了系統的認識,也說明我們黨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規律有了準確的把握。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時代高?;鶎狱h組織建設研究”〈立項編號:SZ201902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