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敝腥A文明作為世界歷史上最為悠久的文明之一,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洗禮,雖屢遭憂患,但始終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韌性,成為了人類文明的奇跡,這正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豐富、論述深刻,總結了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實際行動履行新的文化使命,堅定地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筑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自信之基。自信源于對中華文明歷史的深入了解,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思想的重要論述,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了其核心觀點和方法論,這不僅標志著我們在文化建設規律認識上達到了新高度,也充分展現出我們對于歷史傳承與文化發展的深刻理解和堅定自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國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礎優勢。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倳浉叨饶毟爬ǔ鲋腥A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彰顯了中華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鮮明特色,昭示了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突出優勢,為我們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提供了一把“金鑰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這是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結合,強化道路根基、激發創新活力、穩固文化主體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確保了發展進程的正確方向。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是文化自信的堅強保障。堅定文化自信與秉持開放包容,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堅定文化自信,必然以開放包容為前提。文化自信的建立,離不開開放的胸懷與包容的心態,在比較、交流與互鑒中不斷增強。守正,文化建設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文化建設才能引領時代。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簡單復古,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推陳出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譜寫現代文明建設新的華章。
牢牢把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點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宏闊的歷史視野、深遠的戰略眼光,對新時代如何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行了深邃思考,就新時代文化傳承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歷久彌新。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要引領。優秀文藝作品、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媒介。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供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必須把握正確導向,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以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重要目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過程,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主線。新時代新征程需要厚植為民情懷、堅定人民立場,著眼實現人的精神富有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要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重要使命。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能夠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賦能高品質生活,促進共同富裕、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加速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步伐,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要以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為重要己任。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論述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要求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文物、古籍、非遺等事業進步有力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文創、設計、文旅融合等產業發展不斷推動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對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兩創”、增強文化主體性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為重要職責。加強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和國際傳播能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以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國際話語權建設。我們要深入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拓展傳播展示,搞好陳情說理,加強交流互鑒,著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
匯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新之力。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弘揚時代新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振國民精氣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人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要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維護者。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的時代方位,著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闡釋和現代化表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大力繁榮藝術創作生產,建強文藝新軍,打造更多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審美價值的精品力作,讓優秀藝術作品拓高原、攀高峰。要促成文化遺產再生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就文物、考古、非遺等方面作出170余次重要指示批示,親自調研考察100多個歷史文化遺產,展現了真摯文化情懷、強烈文化擔當。我們必須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深沉敬畏、珍重先人的“厚贈”,扎實做好“探源”“保護”“活化”“展示”“傳播”文章,持續探索行之有效的實踐形態和踐行路徑,為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活化歷史場景奠定堅實基礎。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注重運用科技方式、新媒力量為文化“兩創”裝上“加速器”,創新運用“智慧+”“互聯網+”“數字+”等手段,深入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開發一批數字化體驗產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云用數賦智”,展現可觀可感的現實圖景。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不斷建設完善覆蓋城鄉、功能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分別為西交利物浦大學、江蘇警官學院。本文為公安部課題“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人民公安忠誠教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23LL28〉和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019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