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毙聲r代以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同時,推動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面臨一些瓶頸問題。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實踐,打通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瓶頸,需要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總結概括新的生產力理論提供了基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廣度和深度。同時,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為總結概括新的生產力理論提供了基礎。
新質生產力是包含新質態要素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基礎,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躍遷。從生產力三要素角度看,其“新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在科技創新推動下提升到新高度。掌握先進技術、知識和勞動技能,并能夠從事科技創新、適應數字化智能化需要的勞動者,日益成為生產力中的革命性力量。其二,勞動資料在新技術、新產業等的作用下發生新變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自動化制造設備等全新的物質技術手段,日益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三,勞動對象的范圍和領域在科技創新推動下發生重要變化,出現了數智化設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勞動對象。物質形態的高端智能設備、數據等非實體形態的新型生產要素,釋放出巨大生產效能并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量。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根據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要素的內涵作出了新的拓展和深化,對馬克思關于“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的概括作出了新的發展和具體化,成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具體看,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統籌區域、城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先進生產力,需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效能;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綠色發展的先進生產力,需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在產業結構中的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是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先進生產力,需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積極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是堅持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先進生產力,需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新質生產力不僅代表著更高的發展效率和效能,而且會帶來更高的生活品質和質量,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
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理論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理論研究,既有利于總結概括新的生產力理論,又有利于進一步明確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
深化對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研究??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的變革,培育出增長的新動力,釋放出增長的新優勢,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要進一步分析科技創新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通過科學發現、技術突破和創新應用的集合,改變過去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轉向更多依靠技術、管理、數據、人才等要素驅動。
深化對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的研究。從產業發展看,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新質生產力所體現出的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牽引和帶動作用,為我國制造業從大向強轉變提供了明晰思路和革新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要通過深化相關研究,促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產業間的融合與交叉創新,形成全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深化對新型生產方式的研究。伴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日益深度融合,生產方式也會出現革命性變化。要深入研究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對生產方式的影響,積極發揮新型生產方式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深入研究如何統籌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還要深化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研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