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堅持“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必須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堅持不懈地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大力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深化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設產業學院,是應用型高校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決策部署的重要體現,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
建強產業學院師資,應深入推進“五育融合”理念。首先,“五育融合”的師資隊伍是一支具備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教師團隊。教師團隊應當是由工程技術人才、社科理論與規劃人才、人文素養深厚的學者組成的多元復合型人才團隊,具備高度的職業道德和教育責任感,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和專業發展。同時,他們還應該具備廣泛的學科知識、教學能力和教育方法,能夠將“五育融合”理念貫穿于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產業學院應該落實“五育融合”的提升策略。產業學院需要在教師的評聘形式、業務培訓制度、績效考核辦法、科研成果的轉化方式、相應成果的獎勵實施等多個方面,引導教師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充分利用平臺優勢尤其是產業學院這一特殊機制,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和有效社會資源,為參與企業研發、社會生產、城鄉治理、科研轉化創造條件。同時,“五育融合”的師資隊伍還應該注重教師的合作和協作,鼓勵教師之間進行跨學科的交流和合作,以實現“五育融合”的理念。
建強產業學院師資,應建設具備“多元多能”特性的師資隊伍。首先,產業學院應該明晰其當前產教融合師資能力水平,明晰其服務區域經濟與產業、行業發展的核心能力水平。在此基礎上明確師資隊伍能力提升中的實踐能力,產業學院人才應當具備扎實的知識能力、構建基于實踐的知識結構體系。這就需要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傳統的理論知識、新興的應用型知識以及交叉學科知識的融匯,強調知識的應用性,有意識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能,拓寬教師發展的邊界。其次,產業學院師資隊伍發展和培育模式應當具備“多元多能”的特征。同一般的研究型大學相比,應用型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充分考慮自身特點和需求,組建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包含進行學術理論指導的學術教師、操作技能指導的實踐教師、產業前沿信息指導的產業導師、國際化教育指導的外籍教師。產業學院“多元多能”師資的特點是教師具備不同的專業背景、工作經驗和技能,共同參與教學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長,共同學習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理念、教育教學方法、項目制課程設計、實踐創新項目競賽等,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產業實踐,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就業市場。
建強產業學院師資,應健全完善師資評價體系。在“五育并舉”的時代背景下,評價體系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傳統走向現代已經成為產業學院乃至高校建設的新趨向。應用型高校要改革師資隊伍評價機制,突出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在評價中的地位,應重在考查教師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項目設計等方面的成果,而不在學術論文、專著及其學術影響。首先,制定明確標準、創新評價制度。結合產業學院教師的特殊性和實際情況,創新教學評估、職稱評定制度。在教學管理、績效評估上構建柔性靈活的創新評價制度,注重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將“教、學、研、訓”等評估有機整合,構建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標準開放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科學設定2—3年的評價周期,由行業專家、學術機構或其他獨立機構進行外部評估。在職稱晉升與崗位考核上可以單獨出臺產業學院教師評價與晉升管理辦法。比如,專門設立產業教師崗、制定產業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等,支持學校教師、企業技術專家之間的雙向流動。其次,健全激勵機制、完善培訓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薪酬體系,充分激發產業學院教師育人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尤其是要充分發揮企業人員產業從業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優勢,科學考慮其承擔的育人和技術研發工作多具有隱含性,對其工作量、成果效益的績效考核要合理有效。加強產業學院教師的專業技能、教學技能及管理技能培訓,鼓勵中青年教師到企業生產研發一線鍛煉,深入了解企業對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明確自己研發和實踐能力提升的方向,在一線得到切實鍛煉和提升,幫助明晰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規格。
當前產業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是決定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重要維度。探索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教師發展能力的思路與對策,對于今后產業學院的發展探索和理念研究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產業學院建設也將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未來建設的重要方向,其成效不僅決定了高校建設的成效,也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作者:胡戩,單位:常州工學院黨委/校長辦公室。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重點課題“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研究”〈23PXZ0207〉、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雙師雙能型’教師發展研究”〈2022SJYB13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