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群體正處于青少年向成年人轉變的關鍵時期,心理成熟度和社會適應能力并未完全形成。當面對來自家庭、學業、交往、就業等單方面較大或多方面疊加的壓力與沖突時,能否保持心理穩定并具備積極應對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與重要。在心理學領域,“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一詞主要指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或創傷時,能夠有效應對和恢復的能力?!靶睦眄g性”不僅是一種應對機制,更是一種積極的適應過程。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群體,近年來,其心理健康狀況備受關注。通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自我教育和自主反思,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受到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疾病模型”的影響,不少民眾在提及“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傾向于將其理解為與痛苦、創傷相關聯的“病態心理”的識別、評估及治療。很多學生和家長對“心理問題”往往“諱疾忌醫”,甚至懷有“病恥感”。國內一些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也普遍聚焦于心理問題的識別、負面情緒的緩解、問題行為的矯治、心理危機的預防干預等,對于較少出現負性心理問題的大多數普通學生能否積極、樂觀、勇敢地進行“正能量”的學習與生活較少關注,忽視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韌性建設。這也是導致“脆皮大學生”“大學生空心病”等問題(表現為精神匱乏、內心空洞、價值感缺失、抗挫能力差等)頻現的主要原因。對此,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迫在眉睫?!督】抵袊袆樱?019—2030年)》明確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币源藶橹笇В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打破當前窄化教育服務對象、忽視心理成長訴求等局限,變“問題視角”為“優勢視角”,將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韌性作為主導性的工作目標之一,提升學生心理素養,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F階段, “00后”已成為大學生主力軍。他們在崇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也更加追求個性化和自主化。時代造就了“00后”大學生群體的“雙重性格”。面對受教育群體的變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應與時俱進,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動態把握“00后”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和內在需要,主動變革和創新教育手段和內容,聚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要創新。從傳統“問題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向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新范式轉變,以普遍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為主要目標,加大對學生自我成長、自我調適、自我探索、自主勝任等內在需要的關注程度,增強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幫助大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發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要創新。要改變傳統的“被動式”“問題導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通過調查問卷、學生訪談、“心情樹洞”等多種形式,主動查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薄弱環節或成長需求,增加“互動式交流沙龍”“趣味素質拓展”“體驗式團體賦能”等教育活動形式,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要創新,在現有的課程教學、科普宣傳、個體咨詢等內容基礎上,拓展與豐富情商教育、逆商教育等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創新探索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五心”教育,激發大學生內在成長動力,促進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提升。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工具要創新,充分借助數字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服務于大學生心理測評、談心談話、數字畫像、個別輔導等環節,實現高校學工、教務、保衛、后勤等學生管理部門之間的數據同步與共享,實現及時研判、資源整合與跨部門合作,將網絡育人和心理育人有機結合,打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現—評估—干預—解決”的完整閉環。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了“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協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的工作目標。以此為指導,各地區、學校應積極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形成“自我幫助—朋輩互動—家校聯動—醫校聯合—校際合作”的心理育人聯合工作模式。除此之外,高校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主體力量,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其他校內外平臺資源,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矩陣。一是充分挖掘高校的學科與專業特色,聯合心理教師、專業教師、行業導師、企業名師力量,積極打造“一院一品一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二是充分借助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等育人陣地,將思政教育、美學教育、文化教育等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三是大力支持學生榜樣、杰出校友、行業標兵、勞動模范、運動健將進校園,分享逆境生活經驗和心理成長感悟,營造不畏艱難、勇于拼搏、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四是探索利用醫院心理科室、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特殊教育學校等社會組織及工作人員的資源,帶領大學生開展實地參觀、志愿服務或交流座談等活動,提高其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和重視水平,積極主動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形成自主自助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
(作者為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心理健康與職業規劃教研室主任,BCC全球生涯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