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建議在總量調控方面,以扭轉社會預期為核心,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并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強化正向激勵機制,讓有力度、顯溫度的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在結構演進方面,以技術突破為核心,統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以新質生產力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首選項”“必答題”,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以產業需求牽引技術突破,加快打造產業科技創新策源地。一是筑牢重大科創平臺支撐。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高水平運行省實驗室聯盟,健全跨領域、多學科、大協作的創新網絡,推動更多科研平臺載體落戶江蘇。二是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概念驗證、中試生產、工程化等服務。三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行業領軍企業等多梯度發展體系,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拓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空間。一是牢牢抓住數字經濟新賽道。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高度重視數據資本化進程,以數據資本化實現數據產品創新和應用、數據資產增值和數據交易變現。二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海洋經濟作為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重要載體,已經成為全省最大的潛在增長極。要加強海洋學科基礎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引領海洋經濟多元化發展;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布局低空經濟。要堅持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因地制宜、統籌發展、安全發展,以空域改革為基礎、技術創新為動力、產業發展為核心、場景應用為牽引,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低空經濟發展高地,使之成為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四是積極培育未來產業。明確“科技創新—創新生態—應用場景—金融支持”主線,加快形成“10+X”未來產業體系,打造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和發展高地。
發展壯大耐心資本,賦能新質生產力。耐心資本是一種注重長期投資和穩健回報的資本形式。一要充分發揮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的撬動引導作用,通過與產業資本、社會資本、金融機構等開展深度合作,搭建產融互動的高效對接平臺,支持和推動更多具有前瞻性、牽引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二要加快研究設立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加快培育以S基金為核心的股權基金流通體系。要加強對S基金這一金融工具的研究和試點,依照股權投資基金份額轉讓流程進行國資基金份額轉讓;進一步完善S基金配套政策,在S交易中以成交價格作為計稅依據,并簡化份額轉讓的工商變更流程;培育多元化買方機構,積極發揮江蘇股交中心份額轉讓平臺作用,在省內發行S做市基金,鼓勵引導金融機構資金參與投資交易。
努力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江蘇已全面進入以制度型開放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新階段,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方面“走在前、做示范”。要因地制宜找準制度型開放的突破口,塑造集聚創新資源、外貿轉型升級、產業綠色發展、標準競爭、政府服務水平等新優勢,為實現全球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集聚奠定堅實基礎,為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進一步盤活用好存量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繼續抓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下力氣解決好加裝電梯、停車、充電等難題;持續推進城市的“里子”工程建設,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強化城市安全治理。探索盤活存量新模式。要把握盤活存量的工作重點,盤活用好已收儲的存量土地、國有企事業單位持有土地、城鄉低效建設用地等土地資源,以及閑置低效的工業廠房、商務樓宇、商業設施,存量住宅和公共基礎設施等房產資源等。堅持規劃引領、謀定后動,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科學制定盤活工作計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雙向互動中實現中國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形勢,增強全局意識和風險意識。一是跳出當下,從歷史的縱深看待經濟運行的變化;二是跳出中國,從全球經濟版圖中看待中國的崛起;三是跳出經濟,從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聯動中看發展。保持戰略定力,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以深層次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為江蘇省政府原參事,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